跳至主要內容 跳到主要內容

鉅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完整資料、統一編號、資本額與負責人查詢

分析師摘要

  • 公司角色:核心控股公司,主要透過法人代表身分,掌控旗下建築開發與營造事業的營運。
  • 財務狀況:公司成立初期資本額為2,200萬,隔年即增資至4,500萬。
  • 股權結構:股權高度集中,由董事長(66.7%)與監察人(33.3%)兩人持有,決策權力集中。

集團資本結構分析

集團核心公司資本額比較圖 詠際營造 新樸建設 鉅克投資 (控股) 上樸建設 107 百萬 92 百萬 45 百萬 20 百萬

觀察重點

  • 資本分佈:從圖表可見,集團的主要資本實體為第一線的新樸建設 (9,200萬)詠際營造 (1.07億)。相較之下,負責控股的母公司鉅克投資 (4,500萬),其資本規模顯得較為精簡。
  • 結構特性:此種「控股核心輕量化」的結構,在商業佈局上,可能使單一子公司的營運風險,在財務責任上主要侷限於該子公司本身。投資人在評估時,可思考此安排對於集團整體風險連動性的影響。
  • 決策與資本實體:此結構也呈現出決策中樞 (鉅克投資) 與主要資本實體 (子公司) 在法律上的區分。投資人可評估,當決策權與主要資本分屬不同法律個體時,對集團的資金透明度資源調度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

資本額變動歷程

2,200萬
4,500萬
2020年
2021年

股權結構

  • (董事長):66.7%
  • (監察人):33.3%

公司情報|鉅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數據分析報告

1. 報告要點概述(Executive Summary)

本報告旨在對鉅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83223858)進行深入的背景分析。鉅克投資是一家成立於約2020年的私有控股公司,註冊資本額為新台幣四千五百萬元。其核心功能是作為一個垂直整合型建築開發集團的頂層控制者,負責對旗下三家全資子公司——「新樸建設」、「上樸建設」及「詠際營造」——進行戰略方向的制定與資本資源的調配。 該公司的治理結構呈現高度集中化的特徵,由兩位核心自然人股東全數持有股權,形成了絕對的掌控權。透過這種控股架構,該集團成功地將從土地規劃、專案開發、市場推售到工程施工的完整產業鏈進行了有效的內部整合,具備較高的內部協作效率。 然而,該集團需面對的最大潛在風險,來自於其核心營運子公司「新樸建設」所涉及的較高頻率的財務相關爭議紀錄。儘管鉅克投資本身在公開紀錄上並無直接的訴訟案件,但作為百分之百控股的母公司,子公司的法律風險最終會向上傳導,對鉅克投資的資產價值與集團的整體聲譽構成間接的潛在負擔。此外,整個集團在財務、運作細節與公司治理上維持相對較低的對外資訊透明度,這對任何外部利害關係人構成了顯著的資訊不對稱風險。

2. 公司基本資訊與結構(Corporate Profile & Structure)

鉅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編號為83223858,目前狀態為核准設立。該公司於2020 年深秋成立,註冊資本額為新台幣四千五百萬元整。其主要營業項目為一般投資業務。 該公司的股權結構極為單純且封閉,完全由兩位自然人股東持有,並無外部投資者參與。這種股權安排確保了公司的重大決策權完全集中於核心管理層手中:

  • 董事長:持股比例約六成多。
  • 監察人:持股比例約三成多。

3. 治理與關鍵角色(Governance & Key Personnel)

鉅克投資的公司治理體現了典型私有控股公司的風格,其治理架構與股東結構幾乎重疊。

  • 治理模式: 由主要股東直接擔任董事長與監察人,這是一種極度集權的治理模式。公司並未引入獨立董事或其他多元的董事會成員,所有核心決策皆由內部股東直接制定。
  • 關鍵人物:
    • 代表人: 作為公司的代表人與控股多數股東,是整個企業集團的最終策略制定者。
    • 監察人: 作為監察人與重要股東,在公司的監督與決策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 治理風險觀察: 此種高度集中的結構,其潛在風險在於對「關鍵人物」的過度依賴。整個集團的戰略方向與營運結果,會高度繫於一至兩位核心人物的判斷,相對缺乏制度化的制衡與監督機制。

4. 運作模式與市場定位(Operational Framework & Positioning)

鉅克投資的營運模式並非直接介入市場交易,而是作為一個戰略性的資本控股平台。其市場定位是作為一個中小型建築開發集團的「策略指揮中心」。

  • 核心業務: 它的主要活動是透過百分之百持股的方式,管理並指導旗下子公司的運作。它負責制定集團的整體發展策略、執行重大的資本投資決策(例如:收購、增資),並在集團內部調度資源。
  • 市場定位: 鉅克投資本身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或參與一線市場競爭。它的角色是一個資源的整合者與集團風險的管理者,透過設立功能各異的子公司來執行特定任務並達到風險區隔的目的。這種集團化管理模式在企業界普遍且符合法律規範,有助於提高管理效率與專業分工。

5. 財務與資本觀察(Financial & Capital Dynamics)

鉅克投資的財務活動主要反映在其資本結構的調整以及對子公司的資源配置上。

  • 自身資本變動: 該公司在成立初期(約 2020 年)註冊資本額為兩千多萬元,於次年(約 2021 年)即迅速調整至四千五百萬元。
  • 對子公司的資本配置:
    • 約 2023 年:主導對「新樸建設」進行較大規模的資本挹注,使其資本額提高。
    • 約 2024 年:主導了對「詠際營造」的收購,並將其資本額大幅提升。
  • 財務策略分析: 該集團呈現一種「控股核心輕量化」的財務結構,即母公司的註冊資本額低於其主要營運子公司的資本總和)。此策略暗示主要資產與潛在責任是集中在子公司層級。

6. 法律合規與潛在風險(Legal, Compliance & Risk Analysis)

  • 自身法律紀錄: 經查閱公開資料庫,截至本報告撰寫時,鉅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本身並無任何直接作為主要爭議方的訴訟紀錄。
  • 集團風險傳導考量: 評估控股公司的法律風險不應僅限於自身。其核心子公司「新樸建設」被紀錄涉及數十宗民事爭議案件,且主要集中在財務往來糾紛。儘管在法律實務上母子公司是獨立的法律實體,但作為全資的控股股東,子公司的重大財務挑戰或信譽受損,將會不可避免地間接影響鉅克投資的資產價值以及整個集團的償債能力。在特殊情況下(例如:若法人格獨立性遭挑戰),甚至可能觸發法律責任的擴大適用。

7. 市場認知度與公開資訊(Market Reputation & Public Footprint)

  • 市場聲譽: 鉅克投資作為集團的幕後控制實體,並無獨立的品牌聲譽。其市場形象將會完全依附於旗下直接面對市場的「新樸建設」的品牌表現與信譽。
  • 公開足跡:
    • 數位痕跡: 該公司在網路上的資訊完全隱形,未建立官方網站或任何公開社群媒體。
    • 實體據點: 其登記地址經查證為一個多公司共同登記的場所,極有可能為商務中心或借址登記服務,並非集團的實體運營總部。此現象與其作為精簡後勤的控股公司特徵相符。

8. 集團協同與關聯性分析(Group Synergy & Network Analysis)

鉅克投資最核心的價值體現在其成功建構了一個高度垂直整合的開發集團。

  • 產業鏈整合: 集團內部涵蓋了從最高決策(鉅克投資)、土地資產載體(上樸建設)、專案推動與銷售(新樸建設),到工程實踐(詠際營造)的完整價值鏈。
  • 內部協同效益:
    • 效率提升: 內部溝通與協調流程更為順暢,有助於縮短決策時間並掌握開發進度。
    • 成本與利潤: 減少了對外部單位的依賴,有助於控制成本並將部分利潤保留在集團內部。
    • 風險配置: 透過設立 SPV 等工具,進行專案風險的初期區隔。

9. 結論與評估方向(Conclusion &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結論:
鉅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治理結構集中的私有控股公司。它運用資本操作,建立了一個具備完整垂直整合能力的建築開發集團。公司的運作模式在業界是常見的,但其最大的挑戰在於集團整體對外資訊的相對低透明度,以及由核心子公司「新樸建設」所帶來的系統性法律合規風險。

評估建議:

  • 對於金融機構與外部投資人: 任何對該集團的授信或投資評估,不應僅依賴鉅克投資或任何單一子公司的財務報表。必須要求提供集團層面的合併財務資訊,並將「新樸建設」潛在的或有負債(訴訟賠償)納入整體風險評估。在交易安排中,可考慮附加由母公司或核心代表人提供連帶保證的條款。
  • 對於潛在商業夥伴: 在合作前應執行全面且深入的盡職調查,以釐清合約的法律主體與實際承擔營運責任的主體。鑑於其子公司的歷史爭議記錄,建議在合約中訂定更為嚴謹的付款條件與履約保障條款。

法律免責聲明

本報告(包含其所有數據、分析、觀察與結論)由本站專業團隊運用 AI 輔助分析技術,依據公開資訊(包括但不限於政府機關公示文件、司法資料庫、企業登記資訊等)所審慎彙整與專業分析。 本站強烈要求所有讀者在使用本報告前,必須充分理解並不可撤銷地接受以下所有條款與法律提示:

  • 資訊基礎與限制: 本報告內容係以公開且未經本站實地獨立查證的資訊為基礎。儘管本站已投入所有合理努力確保資料的引述與分析過程的嚴謹性,本報告不對任何第三方公開資料的即時性、完整性、真實性或絕對準確性做出任何形式的聲明或保證。
  • 內容性質與目的限制: 本報告的本質為專業知識分享、深度分析與學術性評估。其唯一目的在於提供讀者一個客觀的視角及專業資訊的參考框架。
  • 非法律或商業建議: 本報告中所包含的所有觀察、風險提示、潛在結論或策略性考量,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構成或應被解釋為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見、專業投資建議、交易要約、合約承諾或具體行為指導。
  • 智慧財產權與禁止利用: 本報告的著作權及所有智慧財產權均為本站所有。未經本站事先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對本報告的任何部分進行複製、重製、散布、公開傳輸、公開展示或任何商業性利用。
  • 讀者獨立判斷與風險承擔: 鑑於本報告採用間接揭示 (Indirect Disclosure) 及客觀陳述的寫作手法,並未提供直接明確的行動結論。讀者必須自行承擔完全的責任,在基於本報告內容採取任何商業、投資或交易行為前,進行獨立且充分的盡職調查 (Due Diligence),並諮詢專業的法律、財務或產業顧問。
  • 責任排除與法律管轄: 本站 及其所有相關實體、員工或撰寫人員,對於讀者因信賴、使用或解釋本報告的任何內容所導致的任何直接、間接、附帶、衍生性或懲罰性的損失或損害,均明確表示不承擔任何形式的法律責任。 若因本報告發生任何法律爭議,雙方同意以中華民國法律為準據法,並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一旦您開始閱讀或使用本報告,即表示您已不可撤銷地確認、理解並完全接受上述所有聲明、限制條款及管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