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贈與 vs. 繼承:哪種方式最節稅?稅務規劃比較
父母辛勞一生積攢下的房產,總希望在最恰當的時機,以最節省成本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此時,您會面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應該在生前就透過「贈與」的方式過戶給子女,還是待身後由子女「繼承」?
這不僅是一個時間點的選擇,背後更牽動著贈與稅、遺產稅、土地增值稅、契稅,以及最關鍵的「房地合一稅」等多個環環相扣的稅務問題。一個錯誤的決策,可能讓子女未來憑空多繳納數百萬的稅款。本文將為您深入比較這兩種傳承方式的稅務成本,並點出其中最大的陷阱,幫助您做出最有利的規劃。
一、核心觀念:兩種傳承方式的稅務概覽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在不同時間點,會觸發哪些稅負:
- 生前贈與:
- 當下需繳納:贈與稅+土地增值稅+契稅
- 子女未來出售時:房地合一稅
- 身後繼承:
- 當下需繳納:遺產稅
- 子女未來出售時:房地合一稅
二、稅務超級比一比:贈與 vs. 繼承
| 比較項目 | 生前贈與 | 身後繼承 |
|---|---|---|
| 主要稅目 | 贈與稅 | 遺產稅 |
| 免稅額度 | 每人每年 244 萬元 | 1,333 萬元 + 多項扣除額 |
| 土地增值稅 | 需繳納 (且通常為一般稅率) | 免繳 |
| 契稅 | 需繳納 (贈與契稅稅率 6%) | 免繳 |
| 未來出售時 房地合一稅的成本認定 | 以「公告現值」作為成本 | 以「公告現值」作為成本 |
結論: 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到,在移轉的「當下」,「繼承」的稅務成本遠低於「贈與」,因為它完全省下了土地增值稅與契稅這兩筆龐大的費用。
三、最大的陷阱:房地合一稅的「低成本認定」
無論是贈與還是繼承,都隱藏著一個未來出售時的巨大稅務陷阱。那就是當子女未來要出售這間房屋時,計算房地合一稅的「取得成本」,並不是房子的市價,而是當年贈與或繼承時的「房屋評定現值」與「土地公告現值」。
【陷阱範例解析】
父親 20 年前以 500 萬元購入房產,如今市價 2,000 萬元。但其「公告現值」僅 300 萬元。
- 兒子繼承房屋(取得成本認定為 300 萬元)。
- 若兒子繼承後立即以市價 2,000 萬元出售,其帳面獲利將高達 1,700 萬元(2000 萬 - 300 萬)。
- 這 1,700 萬元將成為房地合一稅的稅基,即使適用最低稅率,也將是一筆極為驚人的稅款。
這個「低成本認定」問題,是所有透過贈與或繼承取得房產的子女,未來賣房時的共同惡夢。
四、專家們的普遍建議與規劃方式
綜合考量當下的移轉成本與未來的出售成本,稅務專家的普遍建議如下:
- 優先選擇「繼承」:對於多數家庭,「繼承」的總體稅負通常低於「贈與」,因為它能完全省下過戶當下的土地增值稅與契稅。
- 善用「現金贈與」:一個更穩健的規劃方式是:父母在世時,善用每人每年 244 萬元的「現金贈與」免稅額,將現金分批轉移給子女,而非直接贈與房產。
五、房產傳承常見問答 (Q&A)
Q1: 繼承取得的房產,未來出售時房地合一稅的「持有期間」如何計算?
A: 這是一項重要的優惠規定。子女繼承後,其持有期間可以合併計算被繼承人(父母)的持有期間。例如,父親持有 15 年後過世,兒子繼承後馬上出售,其持有期間將被認定為「超過 10 年」,適用 15% 的最低稅率。
A: 這是一項重要的優惠規定。子女繼承後,其持有期間可以合併計算被繼承人(父母)的持有期間。例如,父親持有 15 年後過世,兒子繼承後馬上出售,其持有期間將被認定為「超過 10 年」,適用 15% 的最低稅率。
Q2: 聽說用「買賣」的方式過戶給子女,比贈與或繼承更好?
A: 這是一種可行的進階規劃。若子女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財力(例如來自父母多年的現金贈與),並與父母進行一場真實的買賣交易。好處是子女的取得成本將是「市價」,未來出售時的房地合一稅會大幅降低。但缺點是父母賣房的當下,就必須先繳納一筆房地合一稅,且金流必須真實明確,否則可能被國稅局認定為「假買賣、真贈與」。
A: 這是一種可行的進階規劃。若子女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財力(例如來自父母多年的現金贈與),並與父母進行一場真實的買賣交易。好處是子女的取得成本將是「市價」,未來出售時的房地合一稅會大幅降低。但缺點是父母賣房的當下,就必須先繳納一筆房地合一稅,且金流必須真實明確,否則可能被國稅局認定為「假買賣、真贈與」。
結論:通盤考量,尋求專業協助
房產傳承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從稅務角度來看,對於絕大多數家庭,「生前贈與房產」往往是最不划算的選項。在做出任何決定前,請務必進行全面的試算。由於法規極為複雜,強烈建議您諮詢專業的代書或會計師。一個周全的傳承規劃,不僅能讓您的愛心順利延續,更能為子女省下未來不必要的稅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