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SRC、SC 結構差在哪?不同建築工法的優缺點與成本

當您在研究預售屋或新建案的資料時,DM 上總會印著幾個神秘的英文字母:RC、SRC 或 SC。銷售人員也常會將「本案採用 SRC 結構,耐震安全…」作為一大賣點。這些字母,代表著建築物賴以站立的「結構工法」,也就是房子的「骨骼系統」

不同的結構工法,不僅影響著建築的耐震性、舒適度,也直接關係到營建成本與室內格局的規劃。然而,SRC 就一定比 RC 好嗎?SC 真的比較安全嗎?本文將為您用最白話的方式,完整解析這三大主流結構的差異、優缺點與適用情境,幫助您破解行銷話術,看懂建案真正的價值所在。


一、三大主流結構的基本定義

  • RC (Reinforced Concrete) / 鋼筋混凝土

    這是台灣最普遍的結構形式。以「鋼筋」作為骨架(抗拉力),再用「混凝土」將其層層包覆(抗壓力),兩者結合,堅固耐用。

  • SC (Steel Construction) / 鋼骨結構

    整棟建築的承重結構,完全由「鋼骨」梁柱焊接或螺栓接合而成。牆體多使用輕質的預鑄牆板,不參與承重。它最大的特性是「韌性」高。

  • SRC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 鋼骨鋼筋混凝土

    可以理解為 RC 與 SC 的「混合體」。它在鋼骨梁柱的四周,再額外綑綁鋼筋,並澆置混凝土。等於是「肉包骨的鋼鐵人」,兼具了兩者的特性。


二、RC vs. SRC vs. SC 超級比一比

                                                                                                                                                                                                                                                                       
三大建築結構工法優缺點對比
比較項目RC (鋼筋混凝土)SC (鋼骨結構)SRC (鋼骨鋼筋混凝土)
結構組成鋼筋 + 混凝土鋼骨鋼骨 + 鋼筋 + 混凝土
耐震韌性 (搖晃程度)佳 (較硬,搖晃小) (較軟,搖晃大)極優 (軟中帶勁)
居住舒適度 (不易搖晃,隔音較佳)尚可 (高樓層遇強風或地震時,搖晃感較明顯)極優 (兼具穩固與韌性)
樑柱尺寸最大最小中等
施工速度最慢 (工法最複雜)
營建成本最低最高
常見樓層15 樓以下中低樓層超高樓層商辦、廠房20 樓以上高樓層、超高樓層豪宅

三、結構迷思破解:沒有最好的結構,只有最適合的結構

許多消費者存有「SRC/SC 一定比 RC 安全」的迷思。事實上,這是一個誤解。一個建築的耐震安全, 99% 取決於「結構設計是否優良」與「施工品質是否精準」,而非單純使用哪種工法。

  • RC 結構:適用於中低樓層,剛性好、舒適度高、成本低,是兼具安全與經濟性的最佳選擇。
  • SC 或 SRC 結構:適用於超高樓層,因其截面積更小、韌性更好,能解決 RC 結構柱體過於龐大的問題。

與其執著於結構工法的名詞,購屋者更應關注的是「建商與營造廠的過往信譽」以及「是否有第三方結構認證」(如 SGS)。


四、建築結構常見問答 (Q&A)

Q1: SC 結構的房子,地震和颱風來的時候會很晃,是正常的嗎?
A: 是正常的。鋼骨結構的特性就是「韌」,它透過自身的搖擺來抵銷、吸收外來的能量(如地震波),避免結構斷裂。雖然居住者可能會感到不安,但這恰恰證明了結構正在發揮其設計功能。
Q2: SRC 結合了兩者優點,為什麼不是所有建案都用 SRC?
A: 因為 SRC 的施工難度最高、工期最長、成本也最為昂貴。在不需要用到如此高規格結構的中低樓層建案中,採用 SRC 反而會大幅墊高營建成本,對消費者而言並不划算。
Q3: 從格局平面圖上,看得出是什麼結構嗎?
A: 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果平面圖上的柱子尺寸非常巨大,那很高機率是 RC 結構。若在高樓層建案中,柱子尺寸相對纖細,則可能是 SC 或 SRC 結構。但最準確的資訊,還是要以建商公布的「建築結構圖」為準。

結論:施工品質,遠比結構名稱更重要

RC、SRC、SC,這三種工法都是成熟且安全的建築技術,各自有最適合的應用場景。身為消費者,我們不必陷入「工法迷思」。一個由信譽卓著的團隊,以嚴謹的態度、精準的工法所蓋出來的 RC 建築,其安全性與居住品質,絕對勝過一個由二流團隊草率施工的 SRC 建築。

在評估建案時,請將更多的焦點,放在「誰來蓋」以及「如何蓋」這兩個更根本的問題上。